欢迎访问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年报
市发改委2018年信息公开年报
2019-01-23

2018年,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把公开透明作为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制度,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8年枣庄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信息发布、解读和回应工作,强化制度机制建设。

一、信息公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以市政府名义举办新闻发布会,解读《枣庄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九大产业专项规划以枣庄政务网、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等为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政策和有关工作。全年在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公布信息192条。2次参与市广播电台在线访谈栏目,就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工作与广大群众在线交流。同时,做好信息公开申请(信函、网络平台)等办理工作。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2018年,市发改委共受理依申请信息公开14件(其中网上申请7件、信函申请7件),并且全部按时办理完成。其中3件已按群众要求予以公开,7件申请信息不存在,4件不属于本机关公开信息。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按有关规定,2018年市发改委受理并答复依申请信息公开申请均未收取有关费用。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2018年,没有发生针对本部门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案件,未收到各类针对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举报投诉案。

三、做好新旧动能转换信息公示工作

(一)聚力规划设计,加强动能转换统筹。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要求,着重抓好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指标、转换布局、转换重点、转换动力、转换支撑等各类要素;编制《实施规划》,提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的28条政策意见。二是绘就“产业地图”。编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思路、方向、目标,引导区(市)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探索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持续发展之路。三是聚焦转换重点。围绕省“十强”产业,逐一编制“九大”产业专项规划,壮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等4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5大传统产业,构建覆盖全市、相互衔接、配套联动的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体系。

(二)聚力产业转型,筑牢动能转换根基。坚持集聚优势、集成要素、集中发力,全力以赴培植壮大高端装备、高端化工、大数据、锂电、光纤、医药健康等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高端装备产业,明确数控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阵列机床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腾龙不锈钢智能制造产业园、亿和精密铸造中心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高端化工产业,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第一批省级化工园区审批,深入实施化工产业安全发展转型升级,兖矿鲁南化工高端改性聚甲醛项目开工建设,并成功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盛隆化工和联泓新材料研发转化基地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形成了11个产业链条,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基地。大数据产业,依托鲁南大数据中心,“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十六朵云、100个应用场景”的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BAT、京东、浪潮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相继落地,高新区互联网小镇、滕州大数据产业园投入运营。全市拥有中国(滕州)马铃薯大数据中心、中国机床海淘网、浪潮工业互联网、国信优易数据公司、山东审核通公司等大数据企业近200家。锂电产业,成了集锂电基础材料、锂电池、检验检测、控制系统、产品应用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成运营,丰元化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二期、中材锂膜湿法锂电隔膜二期和华亿比科锂电池智能制造扩建项目加快推进。产业拥有专利85项、世界领先技术10项、产品种类200多个,产值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光纤产业,以东方光源为代表的企业,先后取得工信部、国家电网、国家广电总局等国家采购和认证部门颁发的入网许可证,投资18亿元的智光通信光纤拉丝项目投入试生产,骏明光电光纤拉丝项目建设工程主体全部完成,东方光源光纤预制棒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形成以华润三九、益康制药、威智药业、康力医疗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群,建成较大规模医养一体机构12家。投资30亿元的海王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投资5亿元的汤姆科技微环境护理产业项目进展顺利,投资4亿元的枣庄市医养康复中心项目整体落成,投资1.2亿元的杰诺生物酶项目建成试生产。

(三)聚力深化改革,激发动能转换活力。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枣庄市煤炭减量替代行动方案及“十三五”煤炭总量控制工作规划》,突出抓好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行业错峰生产等工作。推动银企对接、煤电对接、大用户直供电扩面,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共减税降费30多亿元。全市过剩产能化解率达到80%以上,商品住宅去库存周期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推行“一次办好”集中审批和“减证便民”服务,消减市级行政权力事项1072项,消减幅度达22%;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程网办和在线申办率达99.2%;取消市级证明事项26项,目前为全省市级单独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数量最少的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局组建,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推进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融合升级,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增长18.7%。三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统一监管,迈出了国企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落实省“国企十条”意见,稳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煤电、建材、粮油、水务、交通运输等国有企业和资源,组建完成产业集团或集团化一级企业7个。四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07亿元,“四税”占比提高5.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升。“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建立,市级和所有区(市)政府年度总预算、汇总“三公”经费预算全部公开。积极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规改股、股上市”,35家企业完成股改,丰源轮胎、益康药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聚力创新驱动,打造动能转换引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一是积极搭建创新平台。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加速隆起,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增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181个。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主体,成为全国五个答辩城市之一。在英国成立我市首家海外孵化器,在北京中关村成立首家离岸孵化器。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坚持“产学研用金服”一体推进,9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省科学院共同设立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基金。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企业9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7%。三是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制定实施枣庄人才新政18条,招才引智更具吸引力。扎实开展“高校行”“城市行”等招才引智活动,评选表彰第三批枣庄英才22人,颁发高层次人才奖励资金1570万元。全市共柔性引进院士、泰山学者等各类高端人才116人。

(五)聚力扩大开放,拓展动能转换空间。一是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省双招双引考核办法,调整强化招商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权重,由过去的30分提高至200分。成功举办台湾招商周、珠三角招商周、北京招商周、新旧动能转换枣庄项目对接洽谈会、首届枣庄儒商大会等招商活动,新开工外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二是持续加强政策争取。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全国主导产业衰退地区、支持鲁西崛起、重点革命老区等一批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纳入国家、省总体布局。三是持续增长外贸份额。深入开展外经贸“双唤行动”“双培工程”,促进零业绩企业“唤醒”和业绩流失企业“唤回” 顶住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贸进出口104亿元,增长3%。四是持续释放园区发展活力。编制实施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大力开展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加大“腾笼换鸟”力度,累计清理盘活土地1976余亩。全省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现场观摩会议在我市召开。高新区获批为省级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滕州经济开发区完成省第一批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五是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98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亿元,亿和精密铸造、中兴钢构等19个项目投产运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总投资43亿元的庄里水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大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移民迁建基本完成。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新增站点纳入省规划调整报告;枣庄机场项目预可研报告通过中国民航局评估;枣木高速东延、枣菏高速枣庄段、万年闸复线船闸等工程加快推进;新台高速枣庄段、京台高速扩容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

(六)聚力体制建设,凝聚动能转换合力。一是建立协调推进体系。围绕九大产业,逐一构建“一名市领导同志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个规划引领”“一个智库支持”“一个联盟(协会)助力”“一支基金保障”“一个指挥部聚力”的7个 1”的推进体系;围绕“放管服”“高层次人才”“重大基础设施”三大支撑,逐一构建“一名市领导同志牵头”“一个专班推进”“一套政策保障”的“3个1”保障体系。二是组建产业专班、智库。围绕“九大”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推进“放管服”工作等,建立了12个由政府部门一把手担任组长的专班。邀请一批懂政策、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专家参与进来,组建了9个专业智库,夯实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人才保障。三是成立重大工程指挥部。组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枣庄机场、大运河文化带、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高铁换乘枢纽五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推进建设指挥部,集中办公、挂图作战,具体负责28个项目的推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实施的标杆和样板。四是完善“633”重点产业企业帮包帮扶机制。对6大特色优势产业、30家龙头骨干工业企业和3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由6名市级领导和60名县处级干部结对帮扶,深入调研、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谋划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五是加强督导考核。制定《枣庄市落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重大事项责任分工》,将省实施意见112项重大事项中涉及枣庄的各类重大事项明确牵头领导、责任部门(单位)。将新旧动能转换相关工作纳入2018年度区(市)、枣庄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将《市委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等涉及新旧动能转换的111项工作全部纳入全市重点工作节点考核,按月调度通报,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考核督查机制。出台《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督导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新旧动能转换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对重大事项分工方案的督导落实,调动起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

(七)聚力宣传推介,夯实动能转换保障。一是加强宣传报道。在枣庄日报、枣庄电视台等主要新闻栏目统一开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枣庄创新发展”专栏,推出系列主题报道、访谈节目,从政法保障、人才引进、工业振兴等角度对新旧动能转换有关政策进行解读阐释。编发《枣庄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简报》,及时通报省、市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最新进展,推广市内外先进经验,宣传区(市)、部门、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典型事例。截至目前,枣庄日报先后刊发新旧动能转换稿件200余篇,推出评论员文章2篇,所属各媒体平台累计刊发稿件430余篇(条);枣庄电视台刊播系列访谈6篇,重头稿件150余条,电视深度报道10期,广播访谈25期;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简报编发51期。二是建立培训制度。举办“新枣庄大讲堂”系列讲座,每半个月一期,设置宏观经济、创新招商引资、人工智能等专题,目前已邀请任泽平、姚景源、王国平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高端辅导报告16场,参训干部、企业家6500余人次。主要领导带队赴徐州、合肥、湖州、杭州四市30个项目现场进行考察,重点学习当地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传统产业升级、招商引资、优化招商环境以及招才引智等经验做法,帮助干部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在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举办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与企业家队伍建设、现代金融与企业资本运作等专题培训班22期,培训各类干部1100余人次。三是抢抓人才支撑。立足“九大”产业,组织“高层次专家枣庄行”系列专场活动,引进外力外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9个专场活动,邀请高层次专家193名,签约项目72个。

四、做好有关信用信息公示工作

(一)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一是制定《枣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提出了两步走的实施步骤,到 2018 年,全市社会信用制度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框架和互联共享机制基本形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信用制度标准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完备、信用监管机制健全、信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的信用枣庄。二是编制《枣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33项具体任务,信用建设5大重点工程和保障支撑5大体系,为十三五时期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指明方向。三是推进行业信用制度建设。有关部门(单位)分别制定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外贸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17个信用政策文件,为各行业各领域信用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制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平台架构、主要功能、服务对象、责任分工、进度安排等,打造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域、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二是积极推进平台建设。枣庄市级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一期)已建成,信用枣庄官方网站已开通,有关信用动态持续更新。各部门(单位)加强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依法归集整合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中产生的信用信息,研究制定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的机制,为建成覆盖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整合。一是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工作。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印发《关于报送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的通知》、《关于规范做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的通知》,对双公示工作提出要求。全市归集上传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用信息119081条,其中,行政许可信用信息104952条,行政处罚信用信息14129条,信息报送数量、质量获得省政府肯定。二是加强省、市平台互联互通。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向市平台推送各类红黑名单等数据共4197232条。三是做好市级平台与市大数据中心的互联互通。向枣庄市大数据中心提出数据共享申请,市编办、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共计536026条数据已推送至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四)建立信用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全面转发国家相关部委签署的联合备忘录。市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转发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系列合作备忘录的通知》,研究制定《关于对黑名单和重点监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的通知》,推动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签署的系列联合惩戒备忘录的有关条款,实施联合惩戒并做好典型案例归集和总结反馈工作。二是推送红黑名单。市法院推送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包括自然人305个、企业法人75个。市公安局推送终生禁驾及严重违法驾驶员370人。市安监局推送了枣庄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企业4个。市国税局推送了纳税信用评价A、D级纳税人名单企业1800家。三是实施联合奖惩。市税务局与金融机构推行银税贷等案例被国家信用监测平台认定为联合奖惩创新做法。健全重点领域企业诚信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对煤炭企业、交通客运企业、天然气等主体行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为级的7家失信企业进行警示性约谈。山东东伊食品生产开发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加强信用修复主动进行信用承诺,退出失信联合惩戒。